太原3D打印

太原3D打印

当前位置: 太原3D打印 > 企业新闻 > 优化3D打印效果
企业新闻

优化3D打印效果

更新时间: 2024-12-19 17:10:30  查看次数: 123    
3D 打印出来的东西,除了会有那种像楼梯一样的阶梯误差,还可能会出现模型原本的一些特征不见了或者变得扭曲的情况。模型特征没了或者变形,就是说把三维模型分层以后,本来模型上有的特征,像特征点、特征线、特征面,要么没被打印出来,要么打印的位置不对,跑偏了。分析为啥会出现特征丢失和畸变,发现只有让分层面刚好经过模型特征所在的高度,才能避免实际打印出来的东西出现这些问题。有些学者为了解决模型特征的问题,提出在有模型特征的地方多加一道分层平面,可就算这样,还是没办法完全不让模型出现畸变。所以呢,针对打印出来的东西表面可能存在的模型特征,这一章在自适应分层算法上做了改进,想出了一种新算法。这种新算法既能有效减少模型的阶梯效应,又能防止模型特征丢失和畸变。
太原3d打印
这个算法是这么做的:先根据前面说的自适应分层方法对模型试着切一下,确定一个初步的分层厚度,然后看看分层之间有没有模型特征。要是两个相邻的打印分层面之间没有模型特征,那分层厚度就不变;要是相邻分层平面之间有点、线、面这些模型特征,那就得再进一步计算,修改分层厚度,这样就能保证特征位置是对的。不过要是按照三角形的点、线、面来识别这三个基本特征,得把所有三角形都看一遍,太费时间了,而且大部分识别出来的特征其实没啥用,所以就在模型定义上改进了一下。自适应分层算法和等层厚分层相比,好处还是挺多的。在保证工件表面质量一样的情况下,能提高加工效率。而且把所有特征高度都调整好以后,相邻特征高度之间的模型就不用考虑特征问题了,对这部分模型直接用基于参与高度法的自适应分层方法来确定层高就行。
太原3D打印
STL 模型的阶梯效应,还研究了成型方向对模型打印过程的影响,接着又分析了现有的自适应分层算法存在的问题,讨论了特征畸变和丢失的原因。然后提出了把基于残余高度的自适应分层算法和考虑模型特征结合起来的分层算法,还通过例子验证了这个算法是有用的。在整个 3D 打印的数据处理过程里,路径规划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重要性可不比分层低。合理地规划填充路径,会影响物体是怎么成型的,也会影响最后打印出来东西的强度,还和打印效率有关系。和传统的 Z 字形、等距偏置路径规划算法相比,中轴路径从内部填充有不少好处,比如可以减少能量集中,提高成型件质量,打印头启停的次数少,面对复杂轮廓的时候还能提高填充效率。这一章重点讲的就是中轴偏移算法路径。多边形有简单多边形和复杂多边形。简单多边形是那种单联通的区域,每条边都是直线段,简单多边形又能分成简单凸多边形和简单凹多边形。简单凸多边形的每个角都不超过 180°,简单凹多边形有一个或多个角大于 180°。